最近北平又開始流行送小孩去讀三字經,千字文和唐詩了,這些過去屬於“四舊”要破的東西,現在可是鹹魚大翻身,捲土重來了。國子監因此又開始引起人的重視,國子監在北平安定門內孔廟的西邊,和孔廟是有門彼此相通的,最早建立於元朝,是當時的最高學府,到了明朝永樂年間修建改為了國子監,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加以擴大,到現在已經是六百多年的老建築物了,值錢!
國子監的大門叫“集賢門”,香港有一個有名的出版商取名“集賢社” ,不知是否從這裡得的靈感?古時候建築物的大門都有名字,挺有意思的,像故宮有前門,天安門,熱河避暑山莊的大門叫“麗正門”,我們信主的人進的是主耶穌的“救恩之門”,諸位看倌,這個門可是十分要緊的,門裡門外差很多喔!
集賢門是一座黃色琉璃瓦文采燦明的大牌樓,大門裡就是國子監最突出的建築“辟雍”。那是一座重簷四垂的大殿,殿的頂尖安了一顆巨大鎦金寶頂,錦雲金闕,映日增輝。殿出環以月牙池,池上圍著漢白玉的石欄,丹鳳啣珠,四面又有石橋可通,殿中呢?設有講經的寶座,是皇帝當年“臨雍講學”的地方,皇帝不常來講學,只是象徵的意義,就跟每年春耕時,由皇帝找一塊地,捲起袖子,象徵性的鋤兩下地,兩邊的文武百官拼著命的鼓掌一樣,現在由中央領導或高官每年植個樹什麼的,也算是異曲同工吧。
國子監的老闆,他的頭銜是國子監祭酒,官階不過四品,但卻是不成文的全國文壇盟主的地位,因為國子監畢竟是最高等的學府呀,據傳說,每次科舉考試完,殿試之後,由新科的狀元帶領著全榜的新進士,到國子監來行釋謁典禮,祭酒(大老闆)北面高坐,受新貴們謹敬參拜,那份得意喔!
國子監有不少值錢的東西,其中有一件是清代儒生蔣湘帆窮畢生精力,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所寫的“十三經”石碑,十三經是所謂中國的古史,“十三經”寫下來,林林總總共一百九十座石碑,陳列在後院太學門的東側,這算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了。說實話,要看石碑,還應當上西安的“碑林”去看看,那裡有著名的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”,雖然景教的信仰不能算是正統的基督教信仰,但是也算很接近了。
有感於世風日下,物慾橫流,絕對有必要提倡道德重整,於是人們就想把過去的老東西儒家拿起來恢復一下,中國文化裡面相信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風行而草偃,只要透過教育讓更多的人成為君子了,社會就有救了;儒家則相信通過教化人人都可以成堯舜,但所有這些思想都是以“人”自己為出發點,很可惜它們忽略了一個事實,離開了為人流出無罪寶血的,以祂自己的生命來救贖我們,赦免我們人罪過的耶穌基督,人並沒有其他可以脫離罪惡的道路,因為人是有限的,又深陷罪中,因此除了“祂救”,人是無法“自救”的。靠“十三經”人不能得救,惟有研讀“聖經”,可以讓人有得救的智慧,這不是甚麼經,只是我的心底話。
Wednesday, June 10, 2009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